首页动态
     
   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强起来”
 
通讯员:胡若晗 董鲁皖龙       责编:孙新华       审核:宋青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4-03-20 17:00:05
 

“3月12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新增了‘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这句话,意义重大。”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郭建如发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作了更加全面、更加具体的安排,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

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

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常熟理工学院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顾永安说。

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职业技能型高校并列我国高等教育三大类型;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强调“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然而,与以往“引导”“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表述不同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这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郭建如说,“这与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一致的。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创造新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新产业、激发新动能的主力军,是科技创新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应用型、地方性、开放性是应用型大学的核心定位与办学特质。”顾永安表示,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有助于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增强其服务国家、地方的支撑力与贡献度,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急需人才。

当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仍存在基础薄弱、实力不足的问题。“部分院校的理念观念滞后,对‘如何建强’的认知和理解存在误区。”顾永安发现,有些应用型大学误以为高质量发展就是追求指标数据,过分看重办学层次的升级。

此外,办学体制机制相对僵化、学术领军和专业带头人等人才数量紧缺、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缺乏个性化培育与多样化发展模式等问题,都给应用型本科高校走上建强之路带来了一定挑战。

从“有”到“强”

高校应注重内涵建设

“报告中新增的表述,对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指出了进一步发展方向。”郭建如说,关键在于从“有”到“强”的转变。

近年来,北方工业大学聚焦北京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转型需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完成传统工科的升级;推动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完成智慧化升级。

常熟理工学院把“特色鲜明”“质量著称”作为学校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两个决定性条件,围绕学科专业构建核心特色。

……

各地各校都在积极探索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之路。朝着强国建设的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仍需在内涵发展上发力。

“要转变院校办学理念,更加重视顶层设计体系与内涵发展体系的构建。”顾永安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大力发展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和文化特色,特别是要探索个性化培育与多样化发展模式,避免学校间特色同质化。”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找准定位,适应科研范式的改变,坚持重实践的发展思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陆亭建议,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增设更多专业学位,吸引更多专业硕士就读,更好应对社会的职业变动与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工业学院副校长张祖涛表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因地制宜开展应用导向的科学研究,深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从特色产业需求出发,确保相关专业课程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还要加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顾永安强调,师资来源要多元化,可以推行教师到行业企业的研修机制,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让产业教授在高校产教融合型特色学院、专业、课程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积极探索行业、企业和高校之间双向的柔性聘用人才制度”。

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

需多方齐发力

今年开始,江苏首轮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启动实施,将遴选10所左右高校作为首轮省级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分批立项,重点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应用能力强、社会贡献度高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这是江苏首次进行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遴选建设工作,示范效应明显。

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需要学校从内部发力,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撑。“应进一步落实应用型高校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类评估的方案措施,研制中国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指南、遴选标准。”顾永安说,要在更多地方开展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计划,推动一流应用型大学、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建设。

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应用型研究要积极服务地方发展,形成与地方产业的紧密结合。“学校应与地方产业构建起产教融合的利益共同体,政府与地方、产业与学校、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间,都要实现有机融合。”郭建如建议,“要进一步打通产教融合政策,共同牵引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地方支撑度、人才培养契合度。”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16日第02版,详情请点击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3/16/content_636497.htm?div=-1


 
来源:中国教育报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盐城工学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