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
     
   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治理路径
 
通讯员:刘江珅 王欢       责编:孙新华       审核:宋青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3-11-06 09:29:08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综合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表现。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要突出“研”字,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形势下,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机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遇到很大挑战。研究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薄弱、探索精神缺失、创新成果匮乏等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从教育治理角度看,主要症结在于参与培养的多元主体协同乏力,难以形成培养合力,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遵循“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思路。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工程,促进政府、社会、学校和师生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和教育治理,实现“协作、开放、共享、高效”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实施思想引领工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科学理论指导是创新的灵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实施思想引领工程,将德育教育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并贯穿培养全过程,可以从思想源头上为研究生把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实施思想引领工程,一要加强党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的研究生教育领导的工作机制。二要强化研究生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积极在学科、实验室、课题组等方面建立党的组织,充分发挥共青团、研究生会、班级等组织的思政教育主体作用。三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在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基础上,通过“课程思政”“导学思政”等形式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实现爱国主义、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的全方位浸润,塑造创新人格。

实施资源集聚工程,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创新技能

创新需要丰富的资源支撑。实施资源集聚工程,深化产学研合作,聚集优质创新资源,促进科产教融合,可以为研究生获取创新知识、掌握创新方法、投身创新实践提供基础,高起点培养研究生创新技能。

实施资源集聚工程,一要完善课程体系。以科产教融合为途径,推动校企所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编制教材案例、打造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学科前沿、研究方法、学术伦理、心理健康等创新类课程,推进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翻转课堂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强化研究生创新知识和方法训练。二要共建创新平台。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共设研究生科研实践课题,共建研究生工作实践站,共聘产业教授指导,共同打造“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通的联合创新平台,支撑创新人才培养。三要推动资源共享。以数字化治理为手段,搭建国家、省级、校级共享的研究生优质课程、案例库等资源平台,形成丰富的创新资源、协同的创新平台和高效的共享机制,实现创新资源共建共治共享。

实施环境提升工程,提升导师指导,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需要自由宽松、崇尚创新的环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创新环境的“营造者”,实现创新目标的“引路人”。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可以提升导师指导能力,营造创新环境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具有关键作用。

实施环境提升工程,一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德才兼备导师队伍为目标,落实导师岗位责任制,完善导师培训交流体系,构建多层次、全过程培训机制,健全“双导师”“导师组”等指导机制,促进导师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二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深化国际双向互动协作交流模式,借助聘请外教、举办论坛等形式,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创新动力;通过建立国际培养平台、资助学术会议等方式,让研究生参与国际前沿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提升国际视野和素养。三要改进科研活动模式。鼓励“自主式科研”,让研究生在社会实际项目和导师指导的双重机制下,于实践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选题研究,取得创新成果,在自由的科研氛围中提升创新思维。

实施制度优化工程,重构培养体系,完善创新机制

制度是创新的有效保障。实施制度优化工程,突出“质量导向、科学评价、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系统重构“多元共治,协同发力”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可以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实施制度优化工程,一要构建协同机制。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聚焦创新人才培养,依法修订章程制度,重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共治的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二要改革培养模式。深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用学术学位积极推进科教融合,用系统的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激发科研创新能力,用专业学位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用专业的案例学习和实践锻炼,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促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差异化发展。三要完善评价机制。坚决破除“五唯”乱象,着力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发展综合评价机制,完善多元学术评价体系,实施分类评价方法,激发师生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2023113日第14版,详情请点击http://xh.xhby.net/pc/layout/202311/03/node_14.html


 
来源:新华日报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盐城工学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