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
     
   一流课程建设标准要从“金字塔”走向“五指山”
 
通讯员:张盖伦       责编:孙新华       审核: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1-03-22 08:50:16
 

近期,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三版),科学指导学校做好2021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工作。

在教育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要把疫情防控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形成一种常态化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体系,全面加强健康教育。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面对春季学期,各高校已经做好了准备。

众多高校制定了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教学方案和突发疫情学生推迟返校的在线教学应急预案,确保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两不误。教育部也强调,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情况,各高校要坚持常规教学与非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探索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激励教师参与到线上教学中,鼓励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深度学习创造条件;同时,也要提供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支持学生运用多样化在线平台培养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整合现有在线课程资源,加快提升在线教育步伐。

在做好防疫工作准备的同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仍然是春季学期高校教学工作的主题。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在推动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时候,他们有一个深刻体会——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只有把课程建好建强,才能真正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最根本、最坚实的保障。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前沿的教学内容,都必须通过好的课程,才能真正作用在学生身上,才能真正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因此,高校的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

2020年,教育部遴选认定了首批五类511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其中,线上开放共享一流课程1875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2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868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84门,以及融入了新教学理念、模式和手段,体现了新时代特征的线下一流课程1463门。

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今年,教育部还将启动第二批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工作。“一流课程建设,我们认为应该体现三个特点。”吴岩表示,一是在课程内容上,要体现“两性一度”的高质量要求,即课程改革的内容要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要让学生跳起来才能够得着。二是在课程形式上,我们要体现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现在的大学生主体是90后、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课程改革必须适应他们的特点,注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引入,以及智慧教室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效度和满意度得到根本保障。三是在课程标准上,要体现改革的多样性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宣布,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普及化发展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多样性。吴岩打了个比方:“我们的一流课程建设,要从原先‘金字塔型’的一个标准,变成‘五指山型’的多样化标准,要体现因校制宜、因地制宜的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创新。”

一流课程立起了新发展阶段大学的“金课”标准,也立了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质量标杆。吴岩说,教育部计划通过去年、今年和明年,连续实施国家级一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的“双万”计划,用课程改革促进高校“学习革命”,用“学习革命”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形成浓郁的质量文化氛围,实现高等教育以提质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2021318日第06版,详情请点击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3/18/content_464397.htm?div=-1

 
来源:科技日报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盐城工学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

Baidu
map